中共莆田市委教育工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任务分解的通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5-14浏览次数:5684

莆委教育秘〔2020〕2号 

 

中共莆田市委教育工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任务分解的通知


莆田学院党委、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各县区委(党工委)教育工委、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单位)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质量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闽委教育〔2019〕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请认真落实到位。

1.强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明确党组织对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研究思想政治有关工作的常态机制。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1名思政教师,每年参加至少两次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推动形成学校努力办好思想政治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想政治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想政治课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期中检查和年终总结工作机制,把具体工作成效纳入教育教学督导、基层党组织述职评议监督检查范围,并强化结果应用,确保学校按标准配齐配强思政教师,开齐开足思想政治课。

2.强化改革创新。要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要鼓励教师开展思想政治课课题研究,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研讨、备课,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打造一批优质示范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成果展示推广活动,建立思政学科教研体系。要结合形势教育抓好思政课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莆田故事”“身边故事”为抓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结合主题教育开展思政教育,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广泛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要凝聚带动社会力量抓好思政课教育,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深度发展格局。

3.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区)、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思政课名师、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思政课教学骨干。加强思政课教师专题理论轮训,推动思政课教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梯队建设,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体验红色文化,感受祖国变化,厚植家国情怀,计划每2年一个轮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

 

附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任务分解

 

                                         中共莆田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2020年5月6日

 

附件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任务分解 

一、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攻坚行动

1.健全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和退出机制。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件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推动制定任职资格标准和选聘办法。严把教师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基于政治素质、师德表现和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课堂教学退出机制。新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人事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组织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2.加快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各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遴选优秀教师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推动学校普遍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统筹好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上思政课讲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公办民办高校校际思政课教学协作机制,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

责任科室(单位):人事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组织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3.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和综合素质提升计划。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硕士、博士学位。积极选送高校思政课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研修班和各类理论研学活动。依托全国、省、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和各级党校等开展理论教学研修,确保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每5年至少接受一次省级以上培训,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不少于5日的集中脱产培训。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人事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4.实施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支持计划。高校要确保每位专职思政课教师每5年至少参加1次国内实践研学,中小学校要确保每位思政课教师每年参加实践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其中参加外县(区、市)实践教育活动至少1次。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境外研修。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人事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5.实施思政课学科支撑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人事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

6.实施“1+N”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航计划。高校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推动各地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建所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人事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

二、实施思政课课程内容创优行动

7.规范思政课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推动高校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中教科、初幼教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

8.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中教科、初幼教科、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

9.加强思政课选修课教材和教辅建设。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地方读本。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教案解析等教学辅助材料,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

10.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鼓励各学校积极申报省教育厅组织的100堂高校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100堂中小学学科德育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名师和团队。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思政科、高校与职成教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三、实施思政课教法创优行动

11.完善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遴选若干所思政课建设强校和若干名高水平思政课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以包课包片包校等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机制,开展教师试讲、听课、评课等活动。推动高级职称教师或教学名师与中青年教师结对,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社会服务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推动思政课教师与曰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深度融合,鼓励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提高备课针对性。

责任科室(单位):思政科、人事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12.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统筹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培育建设一批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特色项目和创新课例,打造一批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一批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省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责任科室(单位):思政科、装备站,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13.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落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积极发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学校建好一批学生理论读书社,定期开展读书讨论、实践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和主题征文、微演讲系列活动。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思政科、中教科、高校与职成教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四、实施思政课建设机制创优行动

14.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权重。高校要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可实行单列评审,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并向一线教师倾斜。丰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各地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在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人事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15.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各地要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和教学改革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思政科、人事科、高校与职成教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16.积极参与省教育厅组建高校和中小学“优秀思政课示范课百人巡讲团”,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促进各地各校交流共享。遴选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深入开展巡礼活动,促进各地各校对标对表、改革创新。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思政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五、实施思政课建设环境创优行动

17.推动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机制。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落实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市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思政课的要求。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思政课建设,把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民办学校注册登记、年检年审、评估考核、管理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必查内容。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高校与职成教科、办公室、组织科、思政科、中教科。

18.进一步落实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实施高校思政课创优攻坚行动和一校一策集体行动,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资源支持,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方案并深入实施。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密切联系学生,关心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安排。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其他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实现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领导对思政课必修课听课全覆盖,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班子成员对所有授课教师听课全覆盖。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思政科,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

19.完善学校思政课建设格局。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有关部门和地方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责任科室(单位):各高校,办公室、高校与职成教科、思政科、中教科、初幼教科。